1942年,20岁的马兴毅然选择投身于大生产运动,这位来自中原军区359旅的优秀作家,甘愿埋头在一望无垠的荒地中。
就在马兴利用锄头开垦土地时,忽然,团长的声音从侧后方传了过来:“马兴,回头瞧一瞧,看看谁过来看你了!”
回过头的马兴还没有反应过来,王震的手已经伸了过来,他微笑着对满头大汗的马兴说道:
“你好,久仰大名了,我是王震,看到了你在《新华日报》和《解放日报》上的文章,原来你是我们旅的笔杆子啊!”
面对司令员的大驾光临,马兴有些不知所措,王震却以欣赏的口吻补充道:“以后有任何要求,直接报给我,省得层层上报!”
此时的王震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,将来有一天,马兴会利用这个承诺,向王震提出“解救359旅恩人”的请求……
一、艰难筹粮、坦诚相送
展开剩余92%1945年的冬天,中华大地上短暂的和平再次被打破,为了实现独裁统治,蒋介石不惜撕毁停战协定,国民党军队疯狂向各大解放军进攻。
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军区时,军区副司令员王震率领部队顽强抵抗,除了与国民党部队作战的同时,部队还要解决解放区军民的生活问题,尤其是解放区内部的粮食供应问题。
在王震的英明指挥下,359旅先是攻占了湖北枣阳,后又双沟、唐河和湖阳等地取得了斗争的胜利,稳住了解放区的基本局势。
1945年12月底,359旅返回随县进行休整,长期与国民党部队作战,359旅消耗了巨量的后勤,解放区开始出现粮食短缺的现象。
不久后,部队在进攻环潭时,天上下起了大雪,封住了通往外界的道路,359旅由此断了粮,形势急转直下。
然而,国民党军队仍然控制着附近的大城镇,359旅想要在短时间内筹措到大量的粮食,已然难以实现。
359旅旅长郭鹏找到了政委和几位参谋,就去何处筹粮的问题,进行了紧急协商,商讨的过程中,大家一致认为:“要解决359旅筹粮的问题,必须找地方的同志帮忙才行!”
方案确定后,郭鹏亲自出面,来到了鄂北行署办公室,会见了专员李实,详细地陈述了359旅面临的缺粮困境。
鄂北行署看似是一个大机关,实际却是“华而不实”,甚至连办公场所都没有,行署内仅有几名专员,根本没有财政财源。
不过,李实常年活跃在湖北和河南的交界处,对于两省的情况较为了解,面对郭鹏的筹粮请求,李实没有丝毫推脱。
李实诚挚地说道:“地方和部队一家亲,你们有困难,我们地方也有责任,请耐心等待几天,一定会有好消息传来!”
郭鹏谢别李实之后,承担起重任的李实仔细思索了一番,认定在国统区筹粮只是浪费时间,花费重金的同时,还要面临风险。
既然359旅在环潭,那么,粮食问题最好之环潭地区解决,环潭首富廖友湘和廖复初父子是最佳对象,李实的脑海中有了方向。
然而,廖友湘父子对共产党态度若即脱离,同时也不接受国民党的“招安”,并不依靠蒋介石的国民政府。
廖家在村中有城堡,掌握着盐矿中的大宗股份,家中雇佣的工人军配备刀枪,土匪皆不敢到廖家闹事,国民党军队也要忌惮三分。
最关键的是,廖家曾三番五次向抗日的新四军解囊,有浓厚的爱国情怀,抱着尝试的心态,李实走进了戒备森严的廖家。
事有不巧,廖家父子有事外出,家中只有廖复初的奶奶在家,事态紧急,李实只能向管账先生了解情况,却收获了意外之喜。原来,掌管廖家财政大权的正是廖老太,家中所有入出都要经廖老太批准,李实便如实将情况反馈给了廖老太。
令李实感到意外的是,廖老太十分通情达理地说道:“我廖家的人都爱国明理,我没有孤陋寡闻,共产党打天下是有道理和主张的,我了解你们的政策,我也不会当守财奴,你说个数吧!”
李实激动地说道:“只求上千担大米,除此别无它求!”
李实还以鄂北行署的名号打了欠条,小心翼翼地交给了廖老太,可是,廖老太却一把撕掉了欠条,还义正言辞地说道:
“欠条就不必了,我毁了它,就当是对你们部队的捐赠吧!”
说完,廖老太便吩咐管家去准备千担大米,在表示感谢过后,李实返回了359旅旅部,并通知郭鹏来拉运粮食。
不久后,一大批车队满载着大米,浩浩荡荡地从廖家走了出来,场面极其壮观,359旅缺粮的困境骤然化解。
当时,国民党的许多报纸都刊登出“359旅断粮”和“几乎饿死”等消息,却不知在廖家的帮助下,359旅已经向国统区发起了进攻……
二、含冤入狱、致信马兴
三大战役结束后,国民党部队开始节节败退,气急败坏的蒋介石一面指挥部队抵抗解放军南下,一面在国统区大肆迫害地下党人。
为了搜刮钱财和物资,来供给国民党军队,蒋介石又将手伸向了国统区的各大企业和富商,在应城县的廖家也惨遭毒手。
应城县的国民党部队强行进入廖家盐矿,逮捕了三名共产党人,这令在盐矿担任自卫队队长的廖复初愤恨不已。
为了营救被俘的共产党人,廖复初花费了大量钱财,并利用各种关系与当地的国民党政权斡旋,甚至不惜动用武力。终于,在贿赂国民党军队头目之后,廖复初成功营救出了三名共产党人,还赠送三人钱财,并将三人安排到武汉朋友的家中避难。
解放军进入应城县后,思想进步的廖复初出任了盐矿代表,还加入了民意代表大会,并积极投身于恢复生产的工作中。
作为昔日有名的廖家少爷,廖复初不仅热情开朗,还有丰富的经营管理的经验,在应城当地有极为融洽的人际关系。
为了恢复盐矿的生产,廖复初带头进入盐矿,号召矿工进行生产工作,因为表现良好,廖复初多次受到人民政府的表扬。
鉴于廖复初思想开明、贡献卓著,人民政府多次邀请廖复初参加政治活动,深受人民信任的廖复初光明一片大好。
然而,天有不测风云,1951年,镇反的风潮席卷应城,曾担任盐矿自卫队队长的廖复初受到牵连,被捕入狱。
在应城县人民法院的审判中,廖复初获判无期徒刑,经此之后,这位应城县著名的实业家,消失在人民群众的视线中。
待到廖复初出狱时,时间已经来到1990年,根据廖复初在狱中的积极表现,1990年6月,廖复初被司法部释放。
当时,由于国内还在实行门籍政策,无处可去的廖复初不能留在武汉,亦能与生活在武汉的妻儿团聚,只能返回应城盐矿。
面对黑人黑户的状态,廖复初开始了向政府投诉之旅,希望能够见到家人,每次都被应城县法院回绝。
就在廖复初穷困潦倒之际,报纸上的一份文章,给他带来了希望,这篇文章正是李实所写,讲述的是李实在廖家筹军粮的经历。
廖复初惊喜万分,连忙四处打听李实的下落,却得到了李实早已去世的消息,廖复初只能寻找李实的代笔马兴。
不久后,一封署名为廖复初的信件,被送到了马兴的手中,了解到事情原委的马兴自言自语道:“原来是这样啊!”
为了帮助廖复初正名,马兴决定前往中央,寻找说话有作用的老革命家,突然,马兴想起了一位老首长……
在马兴上学期间,由于作文成绩突出,且又酷爱文学,马兴同许多文艺青年的选择一样,投身于诗词著作领域。
抗日战争爆发后,马兴著作的内容开始由现实转向战争,并陆续写了多篇报告文学,发表在《解放日报》和《新华日报》上。
1942时,敌后战场的斗争形势变得艰难,毛主席和党中央发起了大生产运动,马兴积极响应号召,开头的一幕便发生了。
在见过王震之后,马兴被调到乐359旅的教导连,正式成为359旅的“笔杆子”,战友们都称呼他为“359旅的秀才”。
新中国成立后,马兴曾被下放到“五七干校”,后又收到胡风集团的牵连,还因此而获罪,被组织上开除了党籍。
即使面对种种磨难,马兴都未曾使用过王震给的“金牌令箭”,直到看见廖复初的求救信后,马兴才想到了王震昔日说过的话。
一股莫名的责任心涌上马兴心头,都是为革命做过贡献的战友,怎么能他们受委屈呢,马兴决定求助王震,解决廖复初的冤案……
三、申请救助、沉冤昭雪
怀着期待的心情,马兴将廖复初的求救信寄给了王震,王震打开信件后,看见上面赫然写着:“您还记得那1000担救命粮吗?”
此时,开国上将王震的心情与马兴如出一辙,为了给予廖复初慰藉,王震给廖复初写了一封关怀信,并表示要为廖复初平反。
不久后,马兴又致信给王震,在信中,马兴深情地解释道:“关于廖复初的问题,其实是359旅同群众关系的问题,我认为应该发挥党的优良传统,帮助像廖复初这样的群众,为革命事业做过贡献的人,党不应该忘记他……”
马兴以动情的语气,向王震解释了廖复初面临的不公,并恳请王震能够明察秋毫,解决廖复初面临的实际困难。
在反馈信挂号期间,马兴来到了廖复初的住处,看到生活艰难的廖复初,马兴当即奉上一百元,来缓解廖复初的窘迫。
廖复初不愿接受马兴的援助,但是马兴却真诚地说道:“当年,大雪封住了道路,多亏了廖家帮助359旅,才让人民军队有体力战斗,如今,你有莫大的困难,请不要再推辞!”
马兴越说越动情,廖复初的泪水不断流淌下来,可仍然拒绝道:“当年我廖家帮助整个359旅,如今你却帮助我一人,我受之有愧!”
无奈之下,马兴只能谎称这是民政局的救济,廖复初经不住马兴的劝说,勉为其难地收下了马兴的“救济金”。
其实,马兴的生活也同样艰难,不仅工作薪资朝不保夕,妻子还常年卧病在床,又有子孙要养活,经济十分拮据。
然而,马兴却对弱势群体十分关心,经常帮助身边有困难的群众,自从得知廖复初的遭遇后,马兴就时常汇款给廖复初。
为了帮助廖复初,马兴化身为“破烂王”,每天在家附近的垃圾山上寻找能换钱的废品,打包成捆后,拿到收购站换钱。
积蓄稍微多了一些后,马兴又会换上干净的衣服,前往廖复初的家中,将卖废品的钱说成是“救济金”,悉数交给廖复初。
周围的人不理解马兴,都认为他是“小气鬼”、是“没有人情味”,想尽办法地挣钱,却又从来不参与人情来往。
马兴却不以为然地解释道:“有钱人都不明理,当年359旅山穷水尽时,是因为明理的人支持,才造就了后来的挺进中原,如今359旅不知道廖复初的处境,我知道,难道要袖手旁观吗?”
收到马兴的来信时,王震的内心无限感慨,当即提笔批示了这封求救信,为廖复初的平反作了明确的批示。
1991年的国庆节当天,全国人民都在庆祝共和国成立42周年,喜悦的气氛遍布中华大地,廖复初也收到了应城法院的判决书。
廖复初仔细地阅读着这份判决书,只见判决书上面清晰地写着:
撤销原应城县矿区人民法庭的判决,并宣告申诉人廖复初无罪,政府会给予廖复初一定补偿……
廖复初的冤案得以平反,他激动地握着判决书,口中喃喃道:“我始终相信359旅,相信共产党会为我正名!”
廖案沉冤昭雪后,廖复初已经有了户籍,并与昔日的妻儿团聚,一家人终于能光明正大地团聚在一起。
没过多久,收到消息的马兴,特意穿上了一身新装,带着两盒礼品,来到廖复初的汉口家中贺喜,廖复初感激相迎。
为了迎接马兴的到来,廖家特意准备了丰盛的酒席,家中的儿孙们等待马兴已久,纷纷要一睹这位359旅作家的风采。
马兴进门之后,第一时间将一份200元的红包放在了桌上,廖家众人瞬间放声痛苦,这令马兴的内心颇为感慨。
随着门外贺喜的鞭炮声响起,马兴为廖家写下了一副对联:“半世沉冤化甘露,一生喜泪颂党恩!”
发布于:天津市